網友有沒友?!?

黑閃太強大__373.jpg

 

 

自從個資洩密案公諸於世之後 ,

原本市占率已經下滑的臉書(facebook)近來備受壓力 .

然而另一個社群網站Instagram(以下稱IG) ,

在年輕使用者(18~25歲)間的占有率卻大幅上揚 ;

此消彼漲的態勢十分明顯 .

事實上IG早就在2012年就被臉書收購 ,

但卻有近57%的美國人完全不知道這回事 .

會產生這種誤解其實也情有可原 ,

因為臉書確實刻意地低調處理這個交易案 .

根據Techcrunch資深編輯Josh constine 的說法 :

臉書原本就希望讓IG盡量維持獨立品牌的形象 .

他們甚至有不同的辦公室 ,

在IG裡也完全看不到FB的招牌或Logo ;

你甚至必須是科技阿宅才會知曉這樁事 . . . .

 

美國大眾最近興起刪臉書運動(delete facebook)

( 許多知名人士也正熱烈響應,如藝人雪兒cher.主持人羅希.歐唐納Rosie O’Donnell等)

此舉說穿了也沒多大實質意義 ,

因為兩者(IG與FB)根本也隸屬同一家公司 .

全世界的知名科技大廠門如今紛紛面臨這些問題 :

使用者個資外洩 ,

更甚者用這些機密資料彙整的數據牟利 .

Google最近也面臨到官司判決必須將某被告的資料刪去 ,

這個判決極可能引起全球廣大谷歌搜尋引擎使用者的抗議 ;

因為人人都想把自己有汙點的過往資料刪除 .

( 尤其是那些曾經作奸犯科的人們 )

 

當我們介入社群網站(或搜尋引擎)越深 ,

我們的個人資料及生活習慣就越容易被深度數位化 ;

然後融入巨大消費者資訊中的一環 .

我相信這也是各大社群網站(或搜尋網站)願意免費提供服務背後的深意 . . . .

黑閃有位念資訊寫程式的老同學 ,

他至今不肯使用任何社群網站 ,

(只有特定的line群組他勉強會看) ;

他的個人資料也絕不上傳雲端 .

所以每次儲存檔案都用行動硬碟 ,

結果十多年份的資料累積下來數量驚人 ;

如今每次備份都要耗上不少時間非常麻煩 .

而他唯一的理由就是 :

不想讓自己的個資及程式流入數位之海 ,

然後有可能遭人利用而不自知 .

 

仔細權衡兩者的得失 ,

( 個資保密但過程麻煩不便 )

也許大家最後還是會選擇便捷之路 ,

( 當然如果你的身分特殊 , 那又另當別論 )

將此當作換取科技便利的代價就算了 ~

至於揣度你在社群網站上的朋友們是否都想pitch something ,

那也就有點過度自抬身價或自以為是了 .

反正網路世界的發言原本都是帶著假面具進行的 ,

將此視之為另類人格的演出亦可 .

在交流之前先設定好自己的borderline  ,

如果行有餘力 ;

最好也能了解到他人的界線所在 .

這樣大家在彼此都能理解或容忍的範圍內共存共享就不容易出問題 .

如今社群行銷已經是眾商家必爭之地 ,

所以就算你發現對方意有所圖也是頗正常的事 .

如果有興趣 ,

可以多聽一點或多看一點 .

如果完全沒興趣 ,

禮貌的誠實告知也就OK . .

會多愁善感自覺遭人利用者 ,

恐怕得多多鍛鍊心靈的肌肉 ;

不然在人生各個角落大概都會遇到讓自己心碎之事 .

感謝看文 , 下期再會 ~

 

 

 

文章標籤